靠培训“喂养”不出名师
■名校长专栏·办学中的几个视角③
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学校发展没有好教师不行。家长们都深知好教师对孩子成长的重要,在不能择校的情况下就想着办法择师。但好教师毕竟少,于是各地、各校都积极想办法培养各种名优教师。
如何让优秀教师更多地涌现呢?我从自身的成长感悟到,光靠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单向努力不行,必须双方都努力,特别是在方式上要把“培养”转化为“追求”。
我曾反复思考:真正的名师到底是培养出来的,还是自主追求出来的?我体会,真正的名优教师既离不开组织的培养,也离不开自身的不懈追求,而且后者更为重要:没有自己的刻苦追求,组织再培养也无济于事。因此,“培养”应该理解为培育和滋养,而不能是培训和喂养。
培育和滋养,是指尊重名优教师的成长规律,启动教师的自主性,通过思想的、职业的、专业的教育,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,让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,有远大的理想追求,有清晰的自我认知,有适合的成长环境,有巨大的工作动力,并在学习中思考,在实践中积淀,在探索中提高。所以,培养“追求”、培养成长的主体性才最是关键。
作为业务进修,普通教师可以通过培训解决问题,但是名优教师的成长不能靠“培训”特别是喂养式的培训。现在有的地方对选出的骨干教师常常实行“圈养”——集中培训、搞讲座、读著作、写论文,最后去考察,以为这样搞两年就能出名师。这样的名师是“包装”“规划”出来的,而不是自主追求出来、实干出来的。诚然,名优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这些学习形式,但如果不是出于内在的追求、研究的需要和对个人发展的渴望,而仅只是一种培训安排,是不可能在其发展中“发酵”的。要变“培养”为“追求”,有两点最重要:好机制和好导师。
一是要有好机制。无论地区还是学校,都要通过政策导向、制度建设、机制创新、氛围营造,使更多教师以优秀为习惯,以名师为目标,以卓越为追求。教师有了事业追求,有了专业目标,便有了自主性。比如我校就没有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上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,因为发现有的师傅看不上徒弟,有的徒弟也看不上师傅。我们改了一个做法:成立名优教师工作室,工作室的主持者(即名师)公布自己的研究方向、工作室的要求,教师自愿报名参加,由工作室主持人确定人选。这样极大调动了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与积极性。学校行政要做的,就是拨经费和协调人事,服务于工作室的运转,服务于教师的发展。几年下来,工作室培养出了不少名优教师。
二是有好导师。名优教师培养过程中往往有“师傅带徒弟”的内容,因此为一名教师选一位好师傅、好导师将直接影响到培养的效果。教师的培养要分层次,对于一般意义上的骨干教师,所选的师傅应该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,以传授技能为主;而在以名师、卓越教师为目标的培养阶段,所选的师傅就应该是事业导师,是教学智慧的启迪者,是专业发展的示范者,更是教育思想的引领者。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